7月15日至18日,为期4天的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21医学装备展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圆满结束。
疫情常态化下智慧医疗大有可为
2021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检验医学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临床检验装备展览会”(CCLTA 2021)在江苏省苏州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大会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主题,围绕患者安全、国家生物安全、抗击疫情平战结合、AI智慧医疗、DRG医改、体外诊断路径、技术攻关、老年检验与健康等话题进行探讨。
2021年7月18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万孚生物协办的智慧医疗装备与应用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举办,本次论坛围绕“疫情常态化下的智慧医疗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多位专家齐聚进行精彩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张国军主任与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康可人博士作为本次论坛的会议主席,为会议召开致辞。
张国军主任首先感谢在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本次论坛能够顺利召开。虽然本次论坛是线上形式,但大家的心是在一起,共同为智慧医疗装备的发展而努力。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智慧医疗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多地帮助到我们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能够让大家了解智慧医疗给整个健康中国带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康可人博士表示,智慧医疗为医疗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在未来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会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智慧科技赋能健康医疗体系,为我国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希望智慧医疗装备学组在协会领导的支持下,能够为智慧医疗健康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次论坛上半场邀请到航天中心医院检验科的梁国威主任担任主持,上半场主要围绕“疫情常态化下智慧医疗装备场景应用”为主题,由与会专家进行报告,并对于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上海市临床检测中心的王华梁主任带来题为《疫情立体防控下,智慧医疗与POCT应用与展望》的报告。王华梁教授介绍了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立体防控检测策略、POCT技术与应用发展,以及智慧医疗的应用与发展。疫情立体防控下,检测策略应保证全面覆盖多重场景,全面实现多重防控目的。国内疫情期间,POCT检测和智慧医疗作为重要手段,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各国对于抗原快速检测应用指南与规范中看到,目前多个国家或组织已将抗原快速检测作为重要检测手段之一。而疫情期间,我国智慧医疗迅速发展,从防控、诊断、治疗、护理全面立体地助力疫情防控。王主任强调,疫情多样化的防控需求,需要立体化检测策略。而当智慧医疗与快速、覆盖面广的POCT融合发展时,将有助于立体防控的完善。对于“疫情下智慧医疗装备在居家场景下的应用”这个大家关注问题,王主任表示在具有较高检测性能检测产品的支持下,智慧医疗装备可作为特定场景下一种补充手段,有助于缓解医疗压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的张国军主任为论坛带来的课题是《慢病管理模式下的“互联网+”POCT》。张主任分享了慢病管理在国内的现状、POCT在慢病中的应用和“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他认为慢病管理迫在眉睫,供需失调的慢病管理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来改变现状。而POCT可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字化能重塑慢病管理生态,高效、联动、便捷、科学、个性化的“慢病管理+医/药/险”模式,能与POCT一同打通健康服务全流程。对于院内和院外患者,POCT中的可穿戴设备可用于患者疾病指标的实时监测,并可实时将数据通过APP传输到医生处,实现对患者管理及实时监测。同时,张主任表示,目前制约这一模式的关键是缺乏一个全链条的平台将“患者-医生-设备厂商”连接在一起,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打通了全链条平台,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管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的马学军主任从疫情下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传染病快速检测的应用与发展两个方面,带来题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与传染病快速检测应用发展》的报告。马主任指出新冠疫情的应对为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其中信息化、智能化与传染病快速检测应用建设对于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具有重要价值。马主任认为,分子POCT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应用范围也很广,可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子POCT应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发展,通过快速检测和数据分析,达到预警、预测的理想状态。对于分子POCT仍需完善的方面,马主任表示,首先POCT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待实现,其次,从监测、检测技术层面上来讲,检测通量是对于分子POCT乃至整个POCT亟需改进的方向,同时分子POCT的准确性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本次论坛的下半场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所董文飞研究员担任,论坛下半场对于“智慧医疗装备关键检测技术发展”展开专家报告和专家观点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杨广宇研究员分享报告的题目是《疫情常态化下关键生物原材料技术发展与应用》。“核心芯片”作为IVD产业的上游,我国酶原料在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分领域凸显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例如蛋白质工程技术和合成技术。但在下游的生产、质量控制与应用创新等工程化环节距离国际领先技术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国产替代任重而道远,主要受国产企业自身不足、政策及市场影响力弱、产学研转化不畅等因素影响,对于“国内生物原材料发展需要怎样的完善与支持”,他认为,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行业指导标准,并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领导作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新型“无院墙”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转化成功率。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共克难关。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梅茜研究员进行了《疫情常态化下微流控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题汇报,重点介绍了基于微控流技术的分子、细胞检测技术及相关应用。她提到微流控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平台性技术,近年来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在逐步的应用于各类检测和分析方法中。微流控技术最大的产业化场景在于体外诊断,而其中以POCT为最大的受益者,她表示微流控技术正在成为POCT时代的领航者。对于智慧医疗装备目前仍需关注的问题,梅茜研究员表示,智慧诊断装备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和抗干扰性,而灵敏度提升(如微流控工程技术、光子传感器)、合成技术攻关、工业自动化集成等方面可成为潜在的方向。
智慧医疗装备与应用论坛通过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和观点分享,共同探讨智慧医疗装备在公共卫生防控、医疗机构、院外场景等领域应用探索,以及在生物原材料、微流控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CCLTA 2021“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主题相契合,希望能够为疫情常态化下智慧医疗装备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智慧医疗健康的发展作出贡献。
专家关注血栓标志物、降钙素原临床应用
大会期间,万孚生物还邀请专家就降钙素原、血栓标志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7日上午,万孚生物邀请知名学术专家参加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2021年全国现场快速检测学术会议(2021NCPOCT),分别做《感染现状与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血凝血标志物与血栓诊断》学术报告。
在“POCT出凝血论坛”上,论坛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吴俊教授做了精彩演讲。通过分析高凝状态的本质,肯定了化学发光检测血栓分子标记物的价值。通过具体的病例,分享了血栓标志物的组合应用来进行血栓疾病的治疗监测和病因分析的临床意义。
在“POCT应急救援学组论坛”,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胡守奎教授围绕《PCT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分享了PCT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价值,通过解读检验报告,理解PCT的临床意义。目前,PCT已经成为全身性细菌感染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是鉴别脓毒症和SIRS最有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还可以用于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以上图为万孚生物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责任编辑:张紫祎)
本文来源:中国网财经